2018史上最惨烈的大学申请季,国际高中活动怎么安排?

夏莫 2020-04-06 15:00:20
摘要:
2018年是史上最惨烈的大学申请季,大批高分学生被拒,更不幸地是,可能我们即将进入“没有最惨,只有更惨”的美国大学录取时代。前不久《》爆出哈

  2018年是史上最惨烈的大学申请季,大批高分学生被拒,更不幸地是,可能我们即将进入“没有最惨,只有更惨”的美国大学录取时代,而就读国际学校的孩子们活动应该怎样安排,才能更有利于海外大学申请呢?。

  前不久《纽约时报》爆出哈佛大学对“亚裔性格“的打分更是证实了顶尖名校对亚裔“成绩好、标化高、活动扎堆”,导致申请材料上面孔趋同、性格模糊的“歧视”。

  在2019年申请季中,不少大学如芝加哥大学等取消必交SAT成绩等政策、申请系统Common Application新增课外活动书目也显示出了美国大学招生态度的改变。

  为此小篇随机询问了被TOP20录取的16位学生,证明个性的活动已超过学术成为了最关键因素。一位被布朗录取的学生标化仅过100分。

  在这种趋势下,要想脱颖而出,标化等硬性指标只能说敲门砖,关键在于课外活动。由此,近年来出现了一批“背景提升”的机构,暑假上夏校、日常做义工俨然是标配。但这真的是美国大学想要的课外活动吗?究竟又该如何正确地做课外活动呢?

  什么是好的课外活动?

  要有“一性二化”

  与中国大学极度强调成绩不同,美国大学认为成绩只代表“过去“,他们挑选的是未来。而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体现出的对自我认知的探索、对兴趣的专注、对进度的管理、对资源的协调、对社区的贡献等种种能力,正是其进入大学或毕业后更可能“成功”的表现。

  而要通过课外活动实现上述能力,就必须有差异性、情感化和国际化的特点。

  1“差异性”是根基

  差异性是指活动必须有个人特色,能从无数雷同的申请材料中脱颖而出。因此任何感兴趣的事都可以发展成为好活动,有学生爱做饭或爱观察蚂蚁都受到了青睐,有的创办了美食公众号,举办了美食节,有的去各地观察蚂蚁,还出了册子从生物学角度介绍蚂蚁等,这些都明确告诉了别人“我是谁”,有趣且有料。

  所以好的活动,一定是要是“个性化的定制”。

  在经过不断讨论后,K同学最后把自己定位为一款“帮助盲人室内导航的、共享型的APP”:号召健康人士和盲人一起下载APP,查看周边盲人位置,为他们室内的出行提供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K同学担任了一个创业公司老板的角色,从产品经理的前期调研和确定方向,到技术人员的开发,再到市场部的推广和品牌部的合作(虎扑体育)等,而这样的体验对于孩子的自信和成长才是独一无二的。

  2“情感化”是核心

  做活动的内驱力一定是兴趣,而对活动倾注了感情,“有温度“才能打动人。比如有广州学生“为了下一代还能说方言”,所做的保护粤语活动;有学生去非洲做调研,被当地的贫穷触动,建微店公益出售当地妇女做的手工耳环改善其经济状况。

  比如J同学特别爱打篮球,带领学校拿过全市篮球冠军,未来想学体育管理专业,这次他来参加的就是孕育了迈克尔·乔丹的NBA芝加哥公牛队的实习,一方面跟随NBA发展联盟教练Ken Smith训练,提高球技,感受球员的训练日常,一方面参与球队后台管理和运营维护,感受职业球队的后台管理。

  有个场面我特别难忘,很难得安排了球员休息室探访,在推开门的一刹那,J同学眼中都闪着光……而结束后他拿着球员的签名照,揣在怀里笑得合不拢嘴。

  这样的体验,对于任何像J同学一样本来就很有兴趣的学生来说,不仅进一步激发出热情,也深度了解了行业,更有了实现梦想的动力。

  相信这样让人动容的故事,招生官听一百个都不会厌倦。

  3“国际化”是高度

  以往亚裔总被诟病“窝在一个圈子里”,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大学和中国家庭的目标都是一样的——培养出“能站上国际舞台的领袖”,除了语言这门工具外,更需要足够广的见识、足够高的格局和足够开放的心态,来实现与世界接轨的能力。

  这不仅是指参与国际知名的竞赛,还是指在日常生活或社会活动中,能积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这不仅是为了申请中锦上添花,更是从文化上扩宽眼界,触达更远的边界。

  比如Z同学喜欢拍Rave,把照片传到美国社交网站Instagram后,美国百大DJ主动联系该学生,被邀请其参与现场拍摄在中国的现场。

2018史上最惨烈的大学申请季,国际高中活动怎么安排?

  ▲Z同学拍摄的照片

  4、如何实现“一性二化”?

  从外在来说,必须投入大量资源,让学生有足够多的时间和平台尝试自己喜欢什么,“如果没有见过高尔夫球场,也没有打过,怎么会知道是不是喜欢以及有天赋呢?”

  从内在来说,美国大学不看重活动种类的“多”,更看重活动深度的“深”,活动需要有核心,具有连贯性,更能表现出兴趣,讲出来的故事更好听。

  活动的终极目标为不同学生做好人生准备

  从更高的层面来讲,学生时代课外活动的价值绝不只是为了升学,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意义——让不同类型的孩子,在不同的项目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擅长的方向。

  总结:

  “要找到方向就是得不停经历、尝试和试错,我们提供优质资源,让学生通过实习深入了解各个行业,通过试错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在大学是不是要选修这个专业,未来是不是要从事这份工作。

  不同的学生收获都非常明显:

  1、在美高就读的L同学,就是“学霸型”的代表

  她之前曾在澎湃新闻等媒体实习,这次参与美国职业实训项目中,她采访了西北大学整合营销传播系教授、《华盛顿邮报》市场营销系副总监等,通过与美国新闻界大咖交流和共同工作,提高了业务水平,拓展了人脉,更坚定了未来进行传媒行业的理想。

  2、“思考型”学生则更侧重中美文化对比,思考自己未来在全球化中如何立足

  如这次在全球排名前100、管理着125亿美金的金融机构Lincoln Financial Advisor实习的Frank,除了“术”外,他更从公司的合伙人、有着45年从业经验的实习导师身上学习了管理上的“道”。

  3、很多家长常问,我们家孩子没有那么成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那该怎么办呢?

  这就应该让孩子去“试错”。他们还年轻,有足够的机会去尝试这究竟是不是自己喜欢的。

  比如此次实训项目里的有几位学生还处于迷茫中,不知道大学该选什么专业,而在这次实训项目里,少则可以体验3种职业,多则可以尝试5种工作,在不断的尝试中发现自己的兴趣。

  J同学开朗热情,想学商科却不知道该读什么专业,在尝试了金融公司、会计事务所、顶尖餐饮集团经营后,她发现了自己对税务比较感兴趣。实习导师也倾囊相授,会计事务所的创始人Ms Zhou不仅从专业技能方向进行职业培训,更从人生选择上给出自己宝贵的建议。

  4、有一些学生年纪小,最需要的是激发兴趣,增加见识。

  对于不同的学生,优质的课外活动都能带来启发和自我成长,“有个学生来了后变得非常乖,他妈都很震惊,不敢相信,这是因为我们信任他,找到了他擅长的方向。”

  这样的试错和尝试,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在选专业上的帮助远甚其他。

  还要警惕不要犯这三大错误

  1、一忌“同质化”

  中国爸妈总觉得别人家孩子的成功是可以复制到自家娃身上的,于是看到被哈佛录取的孩子做了什么活动,一窝蜂都上了。

  这样拾人牙慧的活动最没含金量,如上文所述,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个性化才是做活动的根基。

  2、二忌“机构包办”

  刚开始导师们扮演导演的角色,与学生讨论后决定大致方向,提供资源和平台,学生是编剧,决定具体细节;

  到了后期,全权放手给学生做,孩子们又是导演又是编剧,导师起指导作用,在关键时刻进行引导;

  等孩子们成长后,有了想法,“他们全权负责,我们全权协助”。

  课外活动的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不能为了升学而忘了初心。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同管理一个项目一样,找到市场的需求、挖掘资源、组织活动,对接渠道等,不仅是产品经理,还是市场推广、品牌负责人等等,在自己感兴趣领域的有这样的锻炼机会,对孩子一辈子的成长都受益匪浅。

  此外,也不要忘了,在小小年纪,玩得开心,才会感兴趣,也才会花心思投入到更深度的活动中去,如果是太功利,仅为了某个结果而付出,最终可能反倒会得不偿失。而“玩着玩着”,你可能会发现,孩子成长了,水到渠成地是申请也很满意,这也是国际化教育的精髓之一:挖掘自我,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