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择校中国妈妈才焦虑 纽约妈妈拼出新高度

51上私立 2020-04-07 07:02:42
摘要:
买学区房、为入学名额排队、托关系、混家长圈……当中国中产阶级妈妈们焦头烂额时,忍不住要感叹:当中国家长真难!但真是这样吗?其实,当我们放眼全球才发

   买学区房、为入学名额排队、托关系、混家长圈……当中国中产阶级妈妈们焦头烂额时,忍不住要感叹:当中国家长真难!

  但真是这样吗?

  其实,当我们放眼全球才发现,并非只有中国妈妈才焦虑:香港妈妈喊出“要赢在怀孕前",印度妈妈的焦虑拍成了电影《起跑线》,而纽约的妈妈为了孩子则更是拼出了新高度。

500552158_wx_调整大小.jpg

  《Primates of Park Avenue: A Memoir( 帕克大街上的灵长类)》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非虚构类作品第一名。作者毕业于耶鲁大学,她讲述了自己为了孩子升学,从纽约的西村区搬到“上流社会”的上东区,期间经历的各种“拼妈”经历。

  看了这位纽约妈妈的经历,不得不感慨,其实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作为中产阶级,妈妈们的焦虑都是一致的!比起中国妈妈,纽约中产妈妈的所作所为简直就是一出活生生的“电视剧”!

  去伦敦出差的飞机上看完了人类学博士Wednesday Martin写的畅销书《Primates of Park Avenue: A Memoir( 帕克大街上的灵长类)》,讲的是纽约上东区精英妈妈们的生活。作者的笔触幽默恢谐,所以我一路都在笑。等到略沉重的最后一章看完后,合上书,我不禁想:天呐,全世界的妈妈真的都是在焦虑同样的事,纽约和上海有什么分别!作母亲这一点上,和爱情似的,都人人平等。

  作者描写了自己六年时间里如何从一个曼哈顿上西区的“移民”变成了彻底的所谓“上东妈妈“(Upper East Side Mommy)。上东区于我的印象,还停留在Gossip Girl里——富有,完美,精英,上流社会。可是当绯闻女孩变成上东妈妈时,情况就不一样了。作者历数了各种溶入的艰辛,令人心有戚戚。

  居所

  首先是居所。作者也历经的读公立还是私立学校,要不要买学区房的挣扎。更有甚者,上东区好的公立学区房奇货可居,为了得到心仪的居所,先要托各种关系才能找到赏你三分薄面的上等中介。(是的,房产中介在纽约也分三六九等)等有了全身穿戴香奈儿的中介,才可能排上看房的资格。如果想买便宜一点的Co-Op寓所,还必需通过小区家委会的层层面试。申请表繁复穷尽,巨细靡遗,包括你每一张信用卡号,大学时的GPA,以及你的父母毕业的学校。作者交代到最后,精疲力竭,觉得只剩下每周作爱次数没有上报了。相比之下,美国的精英社区意识果然严重。中国还是比较粗放的,至少土豪们一掷千金就能买到,不会像作者一样还要经历种种社区委员会和业主的面试才能真的买到房子。

  入学

  接着是入学。作者虽然成功买到了学区房,但差一点老大上不了幼儿园。和上海不太一样,上东区的幼儿园供远小于求,且每年亦无新增,是一个存量市场。基本上每家需要提前一年排队加面试。作者的老大是一个出生在七月的男孩。她住进了上东区后,打了一圈学校电话才发现对性别和出生月份也有着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