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DP老师:DP中文教学和学习心得分享
- 摘要:
- 在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举办的第四期“悦读社”DP中文交流研讨中,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的门福蕾老师和来自各学校的同仁分享了DP中文教育教学中的心得。
国际教育网讯:在世界联合学院(中国.常熟)举办的第四期“悦读社”DP中文交流研讨中,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的门福蕾老师和来自各学校的同仁分享了DP中文教育教学中的心得。借此机会,中国IB教育者邀请门老师和(准备)就读IB的学生及家长分享下IB教育实践的一些经验和看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我们DP中文教育哪些地方做得比较满意,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我想先强调的是,以下的内容只是基于短短几年教学经历而言的,因此我宁愿将其定义为观察或者至多是一点心得。
首先,可以观察到的一个基本实际是目前DP中文学科的主体在大陆。从教学的质量以及学生的素质来看,大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中文教学还是比较强的,成绩上也是处在比较优势的位置。基于此我想着重谈谈中文学科可以提升之处:教得太多而学得不够。老师作为教这一行为的发出者在课堂上占据了不应该占据的甚至是绝对主动地位,但是要知道,这样一种喧宾夺主实际上会压抑学生的学习潜力,导致其在大学乃至后续高等教育阶段的后劲不足,创造力不够。这也是我感受最深的一点,西方国家在基础教育阶段单从成绩上来讲是很难与我们相提并论的,但是到了大学和其后的高等教育阶段以至毕业后的职业发展为什么反而会另我们望尘?我想与上述情形至少是不无关系的。因此,作为一门与大学对接的课程,我们的评价标准不应局限于老师教得有多好,学生成绩有多高,而应该把眼光放长远,应该看看留给学生的发挥空间有多大,是否有助于激发其学术的潜力以利于将来的深造。所以我理想当中的一堂四十分钟的课老师至多主讲十分钟,剩下的时间都应成为在适当的引导之下的高效的思考、交流和讨论,或者一言以蔽之,学生的学。惟其如此,才是真正的与高等教育接轨而这也是大学所看重的学习能力。
其次,中文教学在内容上还可以更加多元。我们的DP中文学习可以说很深入,相当于大学本科内容,有的同学,特别是HL,在相当程度上已初探研究生文学研究的门迳。所以深度是到位的,我们可以做到精深,我想这一点是一个较为明显的优势,也相应地体现在成绩层面。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深度也是问题之所在,换言之,到一定程度再往下挖掘是很困难的,会遇到一个所谓瓶颈的问题。因此,我认为横向发展不够,应该适当改变一下思路,把路拓宽。
另外,在学科建设上我认为应该显示主动性,也就是在学科建设比较完备的基础上如何走出去的问题。包括与海外同行做必要的交流,了解彼此的教情学情;与IB中文学科政策的制定者探讨我们的所思所想,形成良性互动,要有一定的发言权,变在野为在朝,改变以往被动教学和应试的情形。
您说的横向发展不够是指哪方面?
比如目前我们主要研究的一类文体还是集中在小说包括短篇、中长篇,但是戏剧、诗歌、散文、语言媒体方面则开垦不足,涉及较少。而恰恰这也是未来的学科发展趋势,也会有助于学生文化视野的开阔。举例来说,中文EE的C2(比较文学)部分在以往很少有人尝试,因为大家在专注小说、文学本身,但是文学背后文化层面的因素就会被淹没掉,学生难以了解产生特定文学的特定文化土壤是如何的,即一个国家或民族时代与其所相对应的文学作品关系如何?因此,未来中文学科如何评价一个学生?我想深度要有,这是基础,但是要在此基础上把一些精力转移到广度的扩展上去,你要了解更多的文体类型,要知道文学跟电影如何结合,剧本是如何跟舞台表演结合起来的,总之是要基于文学之中而超乎文学之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所以我们会看到新的中文大纲在要求上深度广度兼而有之,我觉得这样比较好一些。
如您刚才所说,精度比较好,如果广度再拉开的话,学生会不会感到精力和时间不够?
是有一定的深度。我想基本的文学素养大部分同学还是具备的,之前的教育也应该有所累积。需要做的是在视野上的再扩展,思路上再打开一些,包括一些新时代背景下涌现出来的比如网络文学、新媒体,要有一定的见解。这对一些同学来说是一个机遇:之前是在深度方面跟人家竞争可能是有问题的,但是你知道很多其他的东西,你的思路很开阔,这是一个优势。因为我们的课程就是要往这方面走,还要涉及到语言跟文学的问题。同样的事实和观点,我们在报纸上是通过这种语言来呈现的,在微信、微博上则会是另外一种形态,在文学上又是一种形态。所以它会变得很灵活,以前专注的是 literature只是文学本身,现在的方向是language and literature,两个LL,看一下语言跟文学如何结合,所以要打开另外一个维度才可以。
这是我之前说的一个现状,就是我们深入地很强很专,但是另外一方面又相对不足,就是广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