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校IB课程开设哲学课的必要性

跟彩虹说午安 2020-03-04 09:29:35
摘要:
哲学,听起来似乎是大学生才要开始涉足的领域,很难想象一群未成年人坐在课堂里,研究哲学这样高深的东西。而在见到Max Pfingsten之前,我也并不知道,原来IB还给高中生开了一门哲学课。

  哲学,听起来似乎是大学生才要开始涉足的领域,很难想象一群未成年人坐在课堂里,研究哲学这样高深的东西。而在见到Max Pfingsten之前,我也并不知道,原来IB还给高中生开了一门哲学课。

  ▲Max Pfingsten

  作为常熟UWC的一名IB哲学老师,Max承认,教高中生哲学似乎是一个很晦涩的话题。但如果你认为,学哲学就只是为了在朋友聚会上炫耀,“孔子说了什么”或“柏拉图说了什么”,那么基本上,哲学对你来说,的确是毫无意义的。

  Max说,他的哲学课从来不是什么哲学史回顾,而是教学生如何哲学地思考,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问出一个高质量的好问题。

  和他自己带的这帮学生一样,Max也是从高中时就开始接触哲学了。那时的他虽就读于一所以数学、科学见长的高中,却偏偏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在他看来,数学和科学的力量固然强大,但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东西是无法用数学等式来量化的,而哲学就是连接这个认识鸿沟的最好选择。

  我们往往会认为,哲学是知识分子在象牙塔里的高谈阔论,无比抽象,甚至与现实生活有点格格不入,但Max的丰富履历证明了,事实也许并非如此。他不爱死扣细节、见树不见林的学术生活,却乐于投身各种不同类型的工种。

  大学期间,他做过庭院设计师、机器操作员、电工、管道工人、房地产经理、高校招生官、记者、酒保、水手、音乐人,这些工作教会他从不同的角色看世界,而这也正是哲学的一大精髓:如果我们需要找寻到解决世界性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学会理解他人,并且用别人能理解的语言去沟通。

  Max教授哲学已有十年,同学们都说,他是最能激发学生脑洞大开的老师。

  Max说,他的教学宗旨是:不给学生答案,而是教学生自己去发现答案。答案是留给追随者的,问题是为领袖准备的。要知道,问题永远比答案更重要。

  高中生学哲学,真的有必要吗?

  在见到Max以前,小编最好奇的问题就是,高中生真的有必要学哲学吗?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Max先是搬出了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一段话:我们不应该教年轻人高深的东西,因为他们无知、愚昧、又缺乏理性,因为他们只是遵从激情而已。

  引用完大家之言,Max旋即话锋一转,笑着说,“想必亚里士多德他老人家一定没见过我教的这帮学生,他们非但不幼稚,而且博学又见多识广,我担心的问题反而是,他们有点太愤世嫉俗,甚至不相信任何人和事了。”

  ▲课堂板书

  我们对哲学的印象往往是批判的,思辨的,甚至是质疑一切的。但Max却说,学哲学恰恰是让人们建立自己的信仰,学会去相信。“如果我们不相信任何人或事,我们要如何为自己设定人生目标,要如何成长,如何判断对错,甚至成为这个世界的道德主体?”

  当然,Max不会告诉学生应该相信什么,而是教会他们自己去审视和判断,那些纷杂的信息对他们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建立和发展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

  “我永远不会告诉他们什么是好坏、是非、对错,我只是给他们自己去发现答案的工具。”在Max看来,哲学本身就是一种被人们用来探寻这个世界的工具,而非躺在古老典籍里的警示名言。

  批判性思维是每个人都有的“肌肉”

  Max的哲学课离不开一个关键词:问题,question。

  可以说,这是一堂基于问题的哲学课。什么是人?什么是自我?人的身体和思想是分离的吗?理性是好还是坏?这些都是学生们要试图回答的问题。不过,比起学生如何找到答案,他们问出什么样的问题,才是Max真正关心的问题。

  采访当天,正上到“自我”(personhood)这个单元,学生们提出一系列问题:自我是什么?它是一个对象(客体)吗?又或者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物质?它与人的身体是分离的吗?或者它是身体本身?亦或是自我是一组程序?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理解自我?

  这些看似深刻的问题,正是来自这些高中生的大脑,他们想要通过一个个问题,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直到找到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答案。

  ▲课后Max与学生探讨问题

  外滩君来到教室时,刚好碰上几位中国学生在课后追着Max答疑解惑。后来问起来,Max也觉得颇为感慨,在他曾经任教的公立学校,如果学生总是问问题,就意味着他们是愚蠢的,或者老师干脆没时间来解答学生的问题。但在他的课上,问问题是一件被鼓励的事,如果你问了一个好问题,就代表你理解问题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