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国际学校学生如何兼顾传统文化?

新浪 2020-03-03 06:07:38
摘要:
近年来,申请国际学校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申请年龄也越来越小,很多家长都在担忧在国际学校就读的学生如何兼顾中国传统文化,针对这个问题,国际教育专家

国际学校

    近年来,申请国际学校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申请年龄也越来越小,很多家长都在担忧在国际学校就读的学生如何兼顾中国传统文化,针对这个问题,国际教育专家李婧为大家介绍一些心得体会:

    江南的三月透着些许寒意,慢慢渗透出春的温煦。包校的节奏也随着春的脚步,踏起欢快的步点,繁忙而又盎然生机。

    作为一个快迈进第十个年头的学校,包校创建了一种新的学校生态模式-国际化的中国学校,就是凭着一种创想、一种坚毅、一种精神从创校走到今天,没有停止探索,没有停止思考,更没有停止坚守。和包校的创办人苏文骏在一次交谈中聊到,一个机构能受到的最高赞誉便是被效仿。面对国际学校市场呈几何级量变的剧增,我从苏先生的脸上看到更多的是坦然和平静。而这种坦然来自于什么?我一直很好奇。

    三月初的时候,有幸和来自中学部小学部的六位同事一起赴外地考察,试图沿着中国文化的步履去思考华夏传统如何在国际化的学校生态环境中迸发生机,我们的学生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如何在创新中实践。一路所见所闻所感颇多,让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以下这两个时刻。

    时刻一:在拜访的一所学校中,孩子们在春天时节要去田里劳作插秧。几日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粮食的来之不易,也亲历生生万物的生命轮回,更学到了一种人生态度。插秧的过程,是在不断后退的过程中撒下绿色种子,播种新的生命。这也折射出一种生命态度,有时候为了前进的一步, 要有坚韧的百折不挠,也需要坦然的进退自如。

    时刻二:我们目见一年级的学生欢快地使用笔墨纸砚进行中国水墨画的创作。孩子们的作品奇思怪想,在黑白两色的构建中透出他们对世界最真挚、单纯的念想。而中国水墨的精髓在于留白,画的内容固然重要,留白的空间、方式、与实物的关系常常可以传达作品更丰富的涵义。想想我们的教育是否也应该受此启发,当我们还在焦虑是不是给孩子的课程还不够多,爱好还不够广泛,是否也应该小心叩问我们有否留存足够的空间让孩子自由呼吸和自主思考。

    秉承着包校探索实验的精神, 我们的团队以最基本的触觉-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嘴去品尝,更是用心来感受和发掘什么是中国文化。关于中国文化,我们的总结并不复杂。

    中国文化是处处不在的生活细节,从衣食住行,到茶香棋品。

    中国文化亦是知行统一,最鲜活生动的文化存于书本,更植根于行动。

    中国文化也是价值观体系,揭示了我们与他人、自然、世界的关系。

    中国文化更是世界的、未来的,深深扎根于母语文化才能承载多元扩展的国际视野。

    这段粗浅的总结和最近在读的一本书的观点出奇意料地遥相呼应。这本书出自于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和商学院教授,著名的心理学家也是“多元智能”的提出者Howard Gardner教授。在2005年的这部作品《Five Minds For The Future》中,Howard教授指出,要在未来的世界卓越发展,首当其冲要具备的就是 “a disciplined mind”, 翻译成中文似乎是“一种专业知识”。而其实不然,a disciplined mind 不等同于某种专业知识,其核心是“a distinctive way of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即独特地思考世界的方式。那么我们所说的学习中国文化,也绝不是背书诵经,而是建立在对中国深厚理解之上的一种处事生活、看待世界的方式。这种对中国文化的诠释和实践并不传统,但我相信这只是包校无畏地走在实验探索道路上的一个微观面而已。

    以上是国际学校教学感悟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有意申请国际学校的学生有所帮助。如有更多国际学校申请问题,欢迎拨打热线电话400-088-6518咨询。或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中小学择校帮,获取更多的国际学校申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