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薪家庭80后家长与国际学校热
- 摘要:
- 今天的故事讲述者李锰是北京一所国际学校的老师,他接触过大量选择国际教育的家庭。李锰发现以前多是富裕家庭选择国际学校,
今天的故事讲述者李锰是北京一所国际学校的老师,他接触过大量选择国际教育的家庭。李锰发现以前多是富裕家庭选择国际学校,现在有不少工薪阶层的“80后”家庭,出于对传统教育的不满或是惶恐,也选择走上了这条小众化的道路。
回顾我们的教育,比起其他市场化改革彻底的领域,确实还有着浓厚的计划经济的特色。爸爸妈妈们读过的“王二小”,儿子女儿还在读,虽然孩子们已经很难理解故事的社会背景。经济领域和人们的价值观已经发生巨变,而传统教育领域仍旧在流水线式的管理程序上,缓慢变化。
对孩子个性化的关注和教育,成为了教育中的奢侈品。这篇文章反映出,年轻家长[微博]们对传统教育改革的需求更加强烈,当他们发现个人很难撼动教育体制时,有些家庭选择走了一条昂贵的道路。
李锰老师从他的专业角度,向我们讲述了这种变化,以及选择国际教育这条非主流成长道路可能意味着什么?
不愿教育磨损孩子个性
我所在的国际学校原来只有中学,因为办学方针是小而精。所以,做了十多年还是一直保持着五百多学生。我们学校的办学效果不错,前两年又办了小学高年级,今年刚开始招收小学一年级学生。
现在的家长非常推崇国际教育,他们认为传统教育的竞争太激烈,实行的是丛林法则。如果要想获得老师关注,孩子只能成绩拔尖。我朋友孩子读的名小学,一个班就有50多名学生,老师只有精力对成绩最好和最差的学生关注多一点,中间阶层的孩子没有任何成就感。
而国际学校一个班十几个孩子,老师能注意到孩子发展的不同方面,孩子的心理健康一般不会有问题。我们学校接受了不少从公立小学转过来的。有的是在升学压力下学得太累;有的学习成绩不错,但孩子性格太活跃,老师觉得不乖,对学生不太喜欢;还有一种就是家长奉行宽松教育的理念,认为个性张扬不是坏事,不愿意传统教育压制了孩子的个性。
我问一个刚转学过来没几天的小学生觉得新学校好吗?孩子说:“ 喜欢,能被尊重的感觉太棒了” .而在传统教育体系里,一般家长是斗不过学校的,学校多么强势啊,家长对学校有意见不敢随便提,怕提了老师对自己孩子不好。
我女儿今年6岁,刚刚上我所在的学校一年级。我们学校今年的小一准备招30个学生,还要留一些名额给使馆和商社就职的外国人子女,刚录取的一个外国小孩儿的家长就是位驻华副大使。在没有发“小一”招生正式公告的情况下,光靠家长之间的口传就先后有200多个家庭来报名。
小朋友来面试的时候,老师让孩子们分组做游戏,看看孩子的行为规范怎样,有些孩子说脏话、推搡别的小朋友抢玩具,就不能收了。实际上今年我们准备招一年级学生的消息刚放出去几天,中国同学名额差不多就满了。我们的十几届高中毕业生考取国外名牌大学的成绩相当不错,这也使得我们学校有了良好的口碑。
我是“70后”,我女儿很多同学家长是“80后”,我感觉这一代年轻的家长更看重个体自由,不希望孩子再回到自己成长起来的环境中。好不容易把孩子的视野打开了,如果送进传统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收紧了,那不是否定了自己之前的教育理念吗?在孩子到了读幼儿园年纪时,他们会给孩子选比较自由、呵护个性的幼儿园。
我女儿上了一所有特色的私立幼儿园,创办人原本是个画家,后来成为儿童教育专家,她的教育观点很受现在家长的欢迎。他们的教育理论强调尊重孩子的个性,让孩子成为有感受力的人。我女儿同学的家长们,有些为了孩子上这个幼儿园,不惜搬家,甚至有不少家长是从外地带着孩子来上幼儿园的。
这说明现在的家长,跟我们父母那辈人真是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不希望把孩子刻意培养成适应社会的人,而是看重孩子自身的独特性,害怕社会磨平了孩子的特点。
我参加教育论坛时大家总是在讨论,中式教育的不足是什么。我觉得简而言之,传统教育学校人太多,除了以班级为核心坚持集体主义,根本无法管理,很难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国际学校班额少,学业上不追求标准答案,因材施教不敢说,尊重学生个体可以实现。但是真要说到一个人是否成功,很难说是某种教育体制能保证的,莫言作为一个农村的孩子,也谈不上受过多么好的教育,还得了诺贝尔奖呢。可是具体到自己的孩子,家长们又觉得不能放松。
家长既然选择了这样的特殊幼儿园,那很多人就认为,不能把孩子送进传统学校了,不然头几年对孩子个性的呵护都白费了。比如我女儿幼儿园的孩子会跟着老师去露营两三天,这么点儿的孩子都不让家长跟着,这样的孩子如果进传统学校,多数会属于调皮捣蛋的,老师不会喜欢。
我做留学[微博]顾问多年,现在又到学校工作,接触过各种类型的学生,判断一般比较准。我女儿其实是最适合读公立学校的孩子,性格比较乖巧,听大人的话,学习能力不错。读幼儿园使她改变了不少,跟着孩子们爬树、爬山,野了。再让她回公立学校那样排排坐,有可能就坐不住了,所以索性就直接读国际小学了。
当然,国际学校生源构成在这几年的变化也十分明显,早些年兴起的赴港生子、赴美生子,最早的几批孩子已经到了上学年纪,他们有香港身份或者持美国护照,多数会选择上国际学校。这也是很多家长奇怪的:不少只收外国籍的学校100%是中国脸儿。主要是因为现在国际学校的生源构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发现,现在国际小学的新家长与前辈家庭有了很大不同。以往都是绝对富裕的家庭才会选择读国际学校,现在北京的国际学校普遍20万左右,最贵的一年花费35万。读这种学校,家庭一年收入至少得五十万以上吧。可是今年接触的新家长,不少是真正的工薪阶层,以前真是不太多。
有些家长,尤其是爸爸们,根本不愿意让孩子去碰传统教育。即使一年拿出一大部分家庭收入给孩子交学费,也心甘情愿,有的家庭50%以上的年收入都拿来给孩子交学费了。
“80后” 的家长们在成长过程中受西方价值观影响比较大,对自己从小接受的那套教育,很多人都在反思不足,有些极端的直接认为传统的教育体系在祸害人。不少年轻家长只要有一点儿条件,就要给孩子接受国际教育。
现在北京市正在对教育体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改革的本意是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所以把一些有名的公立学校和普通公立学校合并,限制学生跨区域择校,更加严格地实行就近入学。
但很多家长对这种措施感觉紧张,觉得即使让孩子挤进了好的小学,有可能必须要读附近不怎么样的中学。挤进好小学也不象以前一样,周围肯定都是好学生了。
其实,很多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都认为传统小学的差别并不是很大,老师水平的差距远没有家长们想象的那么大。当然,还是很多的家长更为看重自己的孩子将和怎样家庭的孩子坐在同一间教室里。
家长须慎重选择国际教育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很矛盾的,现在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从小就给孩子发展各种特长。最近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举办一个学生去澳洲的交流活动,要从我们学校选中国籍的初中学生参加。
我看了他们的选拔活动,你会发现现在的孩子真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跳舞唱歌都不算特长了。那些拉琴的基本都有一摞证书。有一个男生擅长英文辩论和演讲,不管你出什么样的话题,他能在三十秒内总结出一段个人看法,滔滔不绝地用英文流利表达出来。
家长们看起来很在意孩子发展特长,可是又怕孩子把特长当真了。我们有个11年级的女生从小练唱歌,擅长表演,出了校门是最牛的青少年合唱团体的领唱。她想大学去美国学现代音乐,她家长又不干了,觉得以后不好找工作。
我想起最近看的一篇网上挺火的文章,说我们这一代人学工程和经济,是为了让下一代人去学习历史和艺术。但是对不少家长来说,自家孩子真要把历史和艺术当饭吃,家长又觉得不值当了。
我去美国访学的时候,碰到波特兰的一个私立校长。闲聊之后得知他有三个儿子,一个在当兵;另外两个当农民,而且离他的家车程1小时之内。他觉得这很正常,他无法理解为什么中国家长这么狠心把14、15岁的孩子就送到他的学校来留学。
校长的孩子务农了,这要是在中国人的观点里,就会认为你这个家长不合格,没有把孩子给培养出来。这位校长跟我说,他接触中国学生和家长多了后,从开始不接受,慢慢觉得中国人这样看重孩子的教育还是挺不错的,只是他和很多西方家长没有这样的价值观和决心,将如此多的金钱和精力投入其中,他们觉得养育孩子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可是中国多数家长,做不到不为孩子付出全部啊。
比如,中国家长为了孩子学好英语,真的是花了好多钱。一个暑假花几万给孩子补习英语,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有些小学高年级学生找一对一辅导,外国老师教,一小时就得花费1500人民币,一个下午家长的5000块就没了。
一些读公立学校的孩子,家长让孩子补习英语时弥补心更强,砸钱更多。我碰到过一个公立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口语确实很棒,一点不逊色于国际学校的学生,跟家长一聊,北京叫的上名儿的英语培训机构,就没有这个家庭没上过的。一些学生的英语好,在某种程度上真是家长砸钱给砸出来的。
但是就英语应用能力而言,在补习班学出来的,和在国际学校学出来的,还是很不一样。英语应用不只是情景对话和考试辅导,更多的是跨文化交流和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根本不是拿个什么等级证书就能衡量的东西。国际学校除了用英文教学以外,最主要的是给予学生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要是读国际学校就为学个英语,那才是买椟还珠呢。不是加几个老外讲讲英语课就算国际学校了,国际学校必须开设真正的国际课程项目,IB为什么现在受中国知识阶层家庭的追捧,146个国家,几千所学校的孩子都同步在学,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和企业都喜欢IB学生。
但是选择国际学校别叶公好龙,国际课程项目是一个极小众的道路,并不适合所有人。朋友说:我得把孩子转你们那去,以前我生意伙伴的孩子都读名小学,现在都转你们这种贵族学校了。我还得给他解释,国际学校根本不是什么贵族学校,贵族学校的首要特质是全封闭寄宿制。
北京的国际学校几乎都是走读的,主要生源是被派到中国工作的外籍人士, “贵族”做外派雇员的应该不多,中国学生家庭也多为殷实的知识阶层。孩子上学攀比是很忌讳的,教育不能攀比,每个孩子的特点不一样,是比不来的。
家长衡量自己的孩子是否适合国际学校,既要考虑自家经济水平,也要了解:读国际学校的孩子可能没有国内学籍,等于丧失了回归传统教育的机会。而且,国际学校并不是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一味实行宽松教育。可能吗,追求给孩子极致的自由您就在家学习,不管什么学校都是讲规矩的地方,国际学校很多方面的规矩比传统教育要严格得多。
国际礼仪和自我约束力是从小学一年级就会开始抓的,师生平等的大氛围会有利于社交素养和自律感的建立。没有规矩和散漫无礼的小朋友国际小学是肯定不会接受的,学习过程中确实无法融入的小朋友有可能中途被建议离开。
国际学校和西方的大学一样,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淘汰率是很高的。那些被淘汰的学生,他们又很难回到传统教育体制中去,出路也只有低龄留学一条。低龄留学对学生考验就更大,现在是走的越来越多,同时被国外中学劝退回来的也越来越多,多数回流的小留学生会选择沉默。
有的孩子走留学这条路就是走得很艰难。就算考上美国不错的大学,中国学生的淘汰率也不低,所以家长们其实不要盲目推崇西式教育,西式教育到了中学和大学阶段,对学生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
一些家长为了孩子今后更能适应国外教育,很早就把孩子送出国。我觉得低龄留学仅仅适合内心强大、外在自控能力极强的孩子。不然,很多海外高中大陆孩子扎堆,比富、逃课、谈恋爱、打游戏……有些是富二代,家里有的是钱,孩子将来也不愁出路,那另当别论。但是工薪家庭的孩子进入这种圈子,那整个家庭承担风险的能力就很小了。工薪阶层家庭的孩子,他们的出路仍然在于好好学习,考上一个不错的大学。
所以在越来越多家长推崇国际教育的今天,我觉得家长们应该明白,西式教育并不等于完全的宽松,也不等于每个人都会有很好的出路。